上海公墓可以取景拍戏吗
近年来,随着影视行业的发展,越来越多的剧组开始寻找具有特殊氛围的拍摄场地,公墓因其肃穆、神秘的氛围,成为一些导演眼中的“天然布景”。然而,将公墓作为影视取景地,不仅涉及场地使用许可的问题,更牵涉到社会伦理、文化传统和公众情感的多重考量。那么,上海的公墓是否可以取景拍戏?本文将从政策、现实案例和公众反应三个方面进行探讨。
一、政策法规:公墓是否允许商业拍摄?
根据《殡葬管理条例》及相关地方规定,公墓作为安葬逝者、缅怀先人的场所,其主要功能是供公众祭扫和悼念。从法律层面来看,目前国家并没有明确禁止在公墓内进行影视拍摄,但通常要求必须经过相关部门或管理单位的审批,并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。
在上海,大多数公墓由市殡葬服务中心或各区民政局管理。剧组如需在公墓取景,需提前向相关管理部门提出申请,说明拍摄内容、时间、规模及是否会对墓区环境、祭扫群众造成影响。获得批准后,还需签订协议,明确责任与义务。
此外,拍摄过程中必须尊重逝者,不得破坏墓地设施、扰乱祭扫秩序,也不得对逝者或家属造成心理伤害。因此,即使获得许可,拍摄也必须在严格监管下进行。
二、现实案例:上海公墓曾有影视拍摄先例
尽管公墓拍戏较为敏感,但在上海并非没有先例。一些墓地因环境幽静、建筑风格独特,曾被用于拍摄纪录片、广告或短片。
例如,2019年某部讲述生死观的微电影曾在松江区某公墓低调取景,剧组提前与管理方沟通,并选择在非祭扫高峰期进行拍摄,同时避开墓主家属的视线,确保不影响正常祭扫活动。拍摄期间,剧组人员对墓地保持高度尊重,未出现不当行为。
不过,也有部分案例因未获许可或操作不当而引发争议。2021年,某剧组在浦东某公墓擅自拍摄恐怖短片,被群众举报后遭到管理部门批评并责令整改。该事件也促使相关部门加强对墓地拍摄活动的监管。
三、公众反应:尊重与包容并存
对于“公墓能否拍戏”这一问题,公众意见并不统一。一部分人认为,只要不打扰逝者、不影响家属,适当的艺术创作是可以接受的,甚至有助于提升公众对生死话题的关注和思考。
但也有很多人表示反对,认为在公墓这种庄重场所进行商业拍摄,是对逝者的不敬,尤其是在清明节、中元节等祭扫高峰期,更应避免此类活动。
因此,是否允许在公墓拍戏,不仅是法律问题,更是社会伦理问题。剧组在申请拍摄时,除了获得管理方许可,还应充分考虑公众情绪,必要时可通过媒体或公告方式提前告知,以减少误解和冲突。
结语:艺术与尊重的平衡之道
总的来说,上海的公墓在获得许可并遵守相关规范的前提下,是可以作为影视取景地的。但这一行为必须建立在尊重逝者、保护环境、不影响公众祭扫的基础之上。
未来,随着社会观念的多元化,或许会有更多公墓尝试与影视行业合作,打造“文化+殡葬”的新形式。但在这一过程中,尊重与规范始终是不可逾越的底线。
文/殡葬观察员
(本文为原创文章,转载请注明出处)
免责声明:本内容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,如存在侵权问题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。
-
上一篇
-
下一篇